疫情防控的同時,復產復工也在逐漸推進。
從本周開始,包括四川在內的多地部分企業逐漸復工,防疫和生產兩手抓。就房地產行業來看,市場信心也有了回歸的跡象——雖然一級響應期間線下售樓部開放的可能性非常低,但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盡管銷售受阻,土地市場的大門卻并未關閉。
近期,全國多地的土地市場傳來了幾條重要動態。
2月7日,浙江省嘉興市發布了《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支持用地企業穩定發展的通知》,這可以算是全國首個專門針對房地產行業復工復產提出的措施,《通知》分別針對已成交、已簽訂、已交付和正在出讓等多種形態的土地,提出了延期繳納出讓金、延期開竣工等6條舉措;
2月10日,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發布了《關于疫情期間土地交易市場相關防控措施的通知》,《通知》針對疫情期間的土地市場交易制定了相關措施,包括對到場人員進行篩選、限制到場人員數量、控制人群聚集程度等;
2月11日,北京市進行了節后復工以來的首場土地拍賣,3宗地共吸引了首開、旭輝、華潤、中交、金茂、首創等12家房企。此次土拍總起拍價超70億元,而最終成交價超過80億元,競得者分別為華潤+中交聯合體、京能集團和首創;
2月11日,上海徐匯濱江180萬㎡綜合體地塊正式掛牌出讓,起始總價高達310.2億元,這個價格是上海截至目前的最高總價,引起了業內關注。
以上幾條動態,釋放出的幾個重要信號值得注意:
雖然疫情打亂了年初各大房企的發展節奏,但整個行業的韌性不容小覷,房地產的發展,應該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里來觀察。包括2003年的非典疫情,雖然短期內北京、廣州等重災區的市場下滑明顯,但其他非重災區市場受到的影響則比較小。而且,最終全年的商品住宅各項開發指標并沒有出現明顯波動。
來源:青島銳理數據
因此,無論是“自救”也好,“被救”也罷,我們應當對市場有信心。就土地市場來說,結合前文提到的幾條重要動態,銳理君認為至少有4點值得重點關注,才能在疫情期間穩住自身,甚至實現彎道超車。
1.行業復工的信號非常強烈
房地產行業作為典型的資金密集型產業以及國民支柱型產業,牽一發而動全身,政府財政、民生等方方面面對房地產行業的依賴度都很高,從北京出臺的措施來看,政府有意于積極為企業復工創造條件。
對于疫情相對嚴重的區域,或者資金受影響較大的房企來說,嘉興的6條舉措則更有借鑒性,通過延期繳納出讓金、延期開竣工等措施,可以切實地緩解房企的壓力,陷入困境的房企可借機喘口氣,為疫情解除后的發展保存實力。
而相比起銷售端,土地端受到疫情限制的影響還是小得多。因此,各大房企也應該動起來,及時了解官方動態,為下一步做好準備。
2.投拓er看地拿地的節奏不要停
首先,供地端并沒有停下來。上海在此時供應重磅土地,非常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另外以成都為例,截至2月11日,大成都2月份還有16宗土地在候場。
2020年2月成都待出讓土地一覽
其次,你的競爭對手并沒有停下來。2月11日北京的這一場土拍,參與的房企達12家,爭搶之下兩宗地都溢價成交,可見各家房企的拿地意愿還是很強烈。
年初正是房企囤地的重要節點,土地儲備影響著今年甚至明年的發展,對于投拓人來說,千萬不要被疫情打亂了你看地拿地的腳步,這段時間政府供地節奏稍慢,正是看地判地的好時機,而機會更是要主動爭取。
3.土地市場的出讓規則有概率松動
2月11日北京成交的3宗地均不限價,住宅部分不限面積和銷售價格,放在出讓規則向來嚴苛的北京來看,此次土地出讓的規則已經非常寬松,而另一邊,房企后期的銷售定價更靈活,因此更能激起房企拿地的熱情。
這只是一個開端,目前疫情仍在持續,各地的財政壓力都會比較大,政府如何留住房企,北京的做法可以成為參考,因此對于房企來說,這也是相對低成本、低壓力囤地的好機會。
4.央企國企抓住機會,中小房企可合作求存
資金實力雄厚的房企在此次危機中的優勢還是明顯的,就算銷售端口暫時受困,也有實力繼續拿地。比如昨日在北京拿地的3個競得者(華潤+中交聯合體、京能集團和首創),均有國資背景。因此,近段時間央企國企應抓住拿地機會,及時補倉。
而對于壓力較大的中小型房企來說,賬上資金吃緊的情況下兼顧拿地顯然比較難,但土地儲備不可停下,因此,尋求與大型房企合作來獲取土地權益則成為了中小房企存活的一條重要途徑。
我們的信心不僅來源于此。在土地端解凍的同時,銷售端也釋放出了緩和的信號。2月11日,成都市住建局發布了《成都市商品房銷售現場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知道手冊》,對房地產銷售售樓部開放的準備工作、開放前核查、現場防控以及信息反饋等方面作了特別要求。其中提到:“原則上每個項目銷售現場每天分批次接待到訪客戶預約總量不超過80人,每批次接待客戶組數應小于或等于3組,實行一對一服務,前后批次的間隔時間不低于10分鐘!边@意味著,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房企售樓部有望重新開放。
對于這場疫情,我們每一個地產人,都應當有信心。
來源:和訊名家
編輯:liu